形态描述
贝壳中等大小,壳质稍厚,多呈不规则圆形。两壳及壳两侧均不等。壳
顶位于背缘,略近壳前端,一般较明显,壳顶的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起;一般前耳
大,略呈三角形,右壳前耳下方具有明显的足丝孔;后耳略显或不明显。壳表颜色有各
种,多呈浅褐色或绿褐色,自壳顶至壳腹缘,还有白色、浅褐色或深褐色宽度不等的放
射肋,放射肋一般排列不规则。生长鳞片排列较紧密,极不规则,易脱落。贝壳内面珍
珠层区具银白色光泽,但珍珠质不厚;壳缘棱柱层较薄,多呈黑褐色,无光泽。闭壳肌
痕较明显,约呈半月形,其外缘圆;内缘顶部较细长,呈指状突出,约占全长1/3;中
部凸或较凸,近圆形;后端较中部低,较圆(图45:B)。前收足肌痕位于壳顶下方,
略显。外套痕也较明显。铰合部稍直;韧带位于背缘,稍长,中部稍宽,两端较细,多
呈褐色或黑褐色。原壳呈圆形;壳顶较圆,略突出;壳两侧稍不等,后缘较前缘稍低。
软体部 左右两外套较薄,半透明,这种珠母贝的外套亦为简单型,无愈合点。外
套缘较厚,分3层,外层光滑,中层具触手和感觉细胞。闭壳肌较大,位于体中部近背
侧,略呈半月形;外缘圆,内缘前端细长而末端圆;中部凸圆,后端宽圆。前收足肌
小,略近圆形;后收足肌较大,为长圆形,与后闭壳肌的内缘相联接。举足肌一般不很
明显。鳃大,丝状,前端与唇瓣相接,后端在肛门附近。唇瓣小,三角形,位于口的两
侧。足蠕虫状,足丝腺较发达。足丝细丝状,呈淡黄褐色,较发达。直肠较细。肛门膜
呈长叶形,上端尖细(图45:B)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60.5 66.5 21.0
2 50.0 56.0 16.2
3 49.0 52.0 16.5
顶位于背缘,略近壳前端,一般较明显,壳顶的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起;一般前耳
大,略呈三角形,右壳前耳下方具有明显的足丝孔;后耳略显或不明显。壳表颜色有各
种,多呈浅褐色或绿褐色,自壳顶至壳腹缘,还有白色、浅褐色或深褐色宽度不等的放
射肋,放射肋一般排列不规则。生长鳞片排列较紧密,极不规则,易脱落。贝壳内面珍
珠层区具银白色光泽,但珍珠质不厚;壳缘棱柱层较薄,多呈黑褐色,无光泽。闭壳肌
痕较明显,约呈半月形,其外缘圆;内缘顶部较细长,呈指状突出,约占全长1/3;中
部凸或较凸,近圆形;后端较中部低,较圆(图45:B)。前收足肌痕位于壳顶下方,
略显。外套痕也较明显。铰合部稍直;韧带位于背缘,稍长,中部稍宽,两端较细,多
呈褐色或黑褐色。原壳呈圆形;壳顶较圆,略突出;壳两侧稍不等,后缘较前缘稍低。
软体部 左右两外套较薄,半透明,这种珠母贝的外套亦为简单型,无愈合点。外
套缘较厚,分3层,外层光滑,中层具触手和感觉细胞。闭壳肌较大,位于体中部近背
侧,略呈半月形;外缘圆,内缘前端细长而末端圆;中部凸圆,后端宽圆。前收足肌
小,略近圆形;后收足肌较大,为长圆形,与后闭壳肌的内缘相联接。举足肌一般不很
明显。鳃大,丝状,前端与唇瓣相接,后端在肛门附近。唇瓣小,三角形,位于口的两
侧。足蠕虫状,足丝腺较发达。足丝细丝状,呈淡黄褐色,较发达。直肠较细。肛门膜
呈长叶形,上端尖细(图45:B)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60.5 66.5 21.0
2 50.0 56.0 16.2
3 49.0 52.0 16.5
生物学
亦为暖水性种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一带。多栖息在低潮线附近或潮
线下浅水水域。营附着生活,以足丝附着在岩石、珊瑚礁和其他贝壳上。食物也是以浮
游硅藻为主,靠鳃纤毛活动滤下食物。春夏季生殖腺成熟。软体动物腹足类、海星等常
食其肉;多毛类常凿其贝壳,使贝壳壳面凹凸不平,珍珠光泽减退,并引起大量死亡。
线下浅水水域。营附着生活,以足丝附着在岩石、珊瑚礁和其他贝壳上。食物也是以浮
游硅藻为主,靠鳃纤毛活动滤下食物。春夏季生殖腺成熟。软体动物腹足类、海星等常
食其肉;多毛类常凿其贝壳,使贝壳壳面凹凸不平,珍珠光泽减退,并引起大量死亡。
国外分布
广分布于印
度西太平洋区,如西自红海、经印度洋、东至太平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和澳大利亚。
度西太平洋区,如西自红海、经印度洋、东至太平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和澳大利亚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这种珍珠贝的珍珠层较薄,其光泽和质地也较差,但可做药用或贝雕等
工艺品的原料或烧石灰等。其肉质部味鲜美,可供食用。但由于此贝在我国数量不很
多,故无甚经济价值。
工艺品的原料或烧石灰等。其肉质部味鲜美,可供食用。但由于此贝在我国数量不很
多,故无甚经济价值。